《淮南子·后羿射日》解读
2023-08-26 14:01:01    哔哩哔哩


(资料图)

淮南子·后羿射日

作者:【西汉】刘安主持撰写

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草木,而民无所食。猰貐[1]、凿齿[2]、九婴[3]、大风[4]、封豨[5]、修蛇[6],皆为民害。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[7]之野,杀九婴于凶水[8]之上,缴大风于青丘[9]之泽,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,断修蛇于洞庭,禽封豨于桑林[10]。万民皆喜,置尧以为天子。

注释:

[1]猰貐(yàyǔ):怪兽名。传说状若龙首。或说像貍,行走飞快,能食人。叫声似婴儿啼哭。 [2]凿齿:怪兽名。齿长三尺,像凿子,露在下巴外。能操戈持盾。 [3]九婴:传说是长着九个脑袋的害人怪物,能喷水吐火。 [4]大风:传说中的凶猛大鸟,飞时伴随大风,能毁坏房屋。 [5]封豨(xī):大野猪。楚人称猪为豨。 [6]修蛇:长大的蟒蛇。 [7]羿(yì):即后羿。畴(chóu)华:南方湖泽名。 [8]凶水:北方河流名。缴(zhuó):系在箭上的丝绳。此用作动词,谓以丝绳系箭而射。 [9]青丘:东方湖泊名。 [10]禽:同“擒”。桑林:古地名。在中原地区,相传为殷汤祈雨的地方。

赏析:

后羿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射神。先民在“茹毛饮血”的原始时期,狩猎是最重要的谋生手段。弓箭的发明,无疑使狩猎如虎添翼。而善射者也当然成为人们崇敬膜拜的英雄,由此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射神形象。

有关后羿的故事,大抵与“射”有关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载,后羿本为天神,天帝俊赐他彤弓素缯,命他去人间“恤下地之百艰”。后羿由此下凡,佐尧治理天下。又据宋罗泌《路史·后纪十三·夷羿传》注引《括地象》说,后羿五岁时被父母遗弃在深山老林。他二十岁时思念双亲不已,举箭向天喃喃祈祷说:“天帝保佑,我将射四方,矢至吾门止。”而后“嗖”地一箭,那箭穿林披草远去,不偏不倚地落在家门口,后羿得以与家人团聚。凡此均可见他的神射天授。后羿善射的最著名故事是“射日”,早在屈原《楚辞·天问》就有提及:“羿焉彃日?”可见这一传说的源远流长。而最早完整记录此事的则数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中的此篇。

从语法角度看,本篇主角应是“尧”,他的名字出现三次之多,且是主动者;“羿”名仅出现一次,而且是被动者。但从内容上着眼,全篇叙述映衬的重点和核心行为的主体却都是羿。是喧宾夺主,抑或借主定宾?姑且不论。《后羿射日》的实际主角是羿却毋庸置疑。

本篇写后羿在人间“恤百艰”。“十日”是“百艰”之源,“射日”是“恤百艰”之本。当时十日并出,大地如洪炉,禾稼烤“焦”,草木枯“杀”。“焦”“杀”二字如闻焦味,如见惨状,于拟人笔法中寓痛惜之情,生动传神。民以食为天,“民无所食”,可谓濒临绝境。不仅如此,也因为“十日并出”,导致动植物锐减,于是怪物异兽、毒蛇鸷禽纷纷出笼,残害人类。雪上加霜,民生面临空前浩劫。这场大灾难当不是凭空虚构,恐是远古时期发生大旱灾的真实折光。关于“十日”,古人倒能自圆其说。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:“汤谷上有扶桑,十日所浴。在黑齿北。居水中有大木,九日居下枝,一日居上枝。”在正常情况下,十日轮番“居上枝”值日,一旦反常十日并“居上枝”,人间自然要遭殃。古人解释旱灾成因的想象力,真是匪夷所思。

故事前部是渲染,是铺垫,险恶环境映衬出人物不同凡响。后羿出场,略去形貌、心理,着重刻画他的行动。这是中国早期文言小说的传统特色。叙述极简略,内涵极丰富,每一句话都能演绎出一则惊心动魄的故事,文章却点到即止,惜墨如金。上述“皆为民害”的因素,并非存在于一时一地,上至天,中至地,下至水,范围非常宽广。即以地而论,几乎涉及神州中原及四方所有地域。故事以此广阔舞台展现人物的艰苦卓绝与辉煌业绩。一连串动词的准确运用,更表现出后羿举重若轻,神勇无俦。其实传说中所述的每一道难题,对常人而言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,后羿却能势如破竹,连续作战,无往而不胜。后羿的主要武器是弓矢,“射”与“缴”是显证。而据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记载:“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,羿射杀之。”可以推想,他的除诸害,大抵与神射有关。其中最奇特的,莫过于“上射十日”。射十日并非射下十日,《淮南子》高诱注得对:“十日并出,羿射去九。”这种恢宏奇瑰的想象,正是人类童蒙时期奇思异想的产物。成熟而理性的现代社会,有谁会想到去用火箭、导弹射下太阳?这就是上古神话留给后世的永久魅力。

标签: